“的确良”这个词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或许非常陌生,可能还会觉得它像个老掉牙的名字,究竟是啥意思呢?但对于七八十年代的老一辈人来说,“的确良”曾经是时尚和潮流的代名词。正如作家马未都所说,“的确良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那么,曾经风靡一时的“的确良”到底是什么面料?如今市场上几乎看不见它的身影,难道它真的在时代的洪流中消失了吗?
其实,“的确良”是对一种合成纤维面料的俗称,这种面料就是大家熟知的涤纶。它是美国涤纶的商品名“Dacron”的翻译,主要成分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属于聚酯纤维的一种。
“的确良”名字的由来
展开剩余82%“的确良”这个名字其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尚在恢复阶段,物资极度匮乏,许多基本生活用品都要凭票购买。当时棉布紧缺,且非常耐用性差,衣服容易破损,许多人衣服上常常有补丁。于是为了应对这一困难,合成纤维面料“的确良”进入了市场,成为了众多家庭的首选。
早在196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就开始进口这种布料,随后它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由于其耐用、色彩鲜艳、不易起褶皱等特点,成为了当时的“抢手货”。那时候,“的确良”的衬衫和衣物非常受欢迎,甚至一些品牌的衬衣,如北京冰山牌和天坛牌,都一度成为时尚的象征。
最初,在广州引进这种布料时,它并不叫“的确良”,而是叫“的确靓”,是“Dacron”粤语发音的翻译。但由于北方的人不理解“靓”字的意思,后来名字就变成了“的确凉”。然而,“凉”字让人误以为这种布料能让人凉快,结果人们穿上去才发现,根本不凉爽,于是才更名为“的确良”。
为什么“的确良”曾风靡全国?
“的确良”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奇怪,但它曾经在七八十年代成为了时尚的象征。它的受欢迎,主要有两个原因:
色彩鲜艳:当时中国的服装大多采用暗色棉布,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而“的确良”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它的色彩鲜艳,不易褶皱,打破了过去单调的穿衣风格。尤其是七十年代末,女性穿着碎花裙,男性穿着颜色鲜艳的衬衫,成为了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耐用性强:除了色彩吸引人外,“的确良”的另一大特点是非常耐磨。相比之下,棉布容易破损和褶皱,而“的确良”做成的衣服则非常结实,可以穿很多年,甚至不用修补。那时候,拥有一件“的确良”的衣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尤其是在农村,过年过节才能穿上一件“的确良”,成为人们的骄傲。
然而,到了80年代,随着棉布和涤纶混纺面料的普及,“的确良”逐渐不再是稀缺的奢侈品。特别是1983年,布票制度取消后,许多人开始有更多选择,市场上不再对“的确良”争抢不已。
“的确良”的消失
“的确良”最终渐渐从市场消失并不是因为它彻底消失了,而是它换了个名字——“涤纶”或者“聚酯纤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合成纤维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比如,它透气性差,夏天穿着很闷热,容易产生静电,遇到水后衣服会变得透明。而在寒冷的冬天,涤纶制成的衣物又不够保暖。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面料出现,提供了更为舒适和实用的选择,因此“的确良”逐渐被时代淘汰。到了90年代,它基本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涤纶等更先进的合成纤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涤纶这种面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依然在许多产品中被使用,尤其是在羽绒服、冲锋衣等衣物的面料中,涤纶和棉花等天然纤维混合使用,既耐用又具备保暖性。
总结
“的确良”无疑是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它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时尚、舒适和耐用的追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它的地位逐渐被新型面料取代。尽管如此,“的确良”曾经的辉煌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记忆,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与情感。
你对“的确良”的记忆是什么样的呢?
发布于:天津市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