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滕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滕侯鼎,在展厅拐角处一个独立展柜里,微鼓着肚子神气地端坐着。记者惊叹着绕它走了一圈,看着比图片小啊,但一点不影响它的威严。这是一件有“光晕”的艺术品。
和那些青铜重器不同,它好像一个扮成大人模样的小孩,告诉人们,虽然人家说“滕小国”,但可别轻视我哦。
滕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滕侯鼎。(除馆方供图外,图片均由采写小组成员拍摄)
滕州位于山东省南部,是“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商周时期有滕、薛、小邾三国,灵邱、昌虑、欢城、戚城和湖陵五城。此地上承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相传炎黄之战后,胜利的黄帝封其第十子于滕,一直传至商代末期。周克商后,武王将其弟叔绣封于滕,“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展开剩余89%“周王朝有许多封国,从西到东延绵上千里路程,大大小小的方国有800多个。滕在所有西周封国里属于最靠东面的几个之一。所以说滕是一个‘监国’,监督东夷土著‘薛国’是它的重要任务。滕处在东夷文化和华夏文明的交汇处,后来它也是处于齐楚之间。”滕州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滕州文物志》主编张桑介绍,“你说滕州是北方吧,它又不算华北,说是南方吧,它又是华东地区的最北边。它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各种文明交汇的地方。”
南北东西大交流之地
前不久,记者来到荆河西岸的滕州博物馆,在这里偶遇了专研美术考古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郑岩说,他大学时候第一次实习就在滕州的薛国故城,在里面的小城开始学挖土,也在附近做调查。他跟同学一起跑了五十里地,那一天就发现了五个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这么多年来,鲁西南这一带是做考古工作最多的地方。但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发掘,也是因为地下东西丰富,每个时代都有。这跟它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滕州博物馆。
史前时代,滕州地区属自然条件优越之地。这是一片土壤肥沃的平原,河流众多,相对湿润,但不像鲁北会面临海水倒灌,也不像菏泽一带会变成一片沼泽。山东半岛在《禹贡·九州》上的描述是:“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青州、徐州都以泰山为核心,杜甫说泰山‘阴阳割昏晓’,其实是一个地理上的南北概念。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夷夏的交界就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这一带。这里也是中原文化最早进入山东的区域。”郑岩介绍,“滕、薛都是西周的封国,北面就是周公旦的封地鲁国。周公旦是当时最重要的功臣,能够把他封到这个地方,是有自然和历史背景的。”
“以古代的技术条件,文化能传承下来,只能是在一个比较风调雨顺、没有大旱大涝的地方。”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王学典介绍,滕州是南北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明代有次修路后立了一块官道碑,开篇即“滕县系九省通衢”。作为滕州人的他,小时候上学便走在古代的驿道上,而这条驿道与津浦线大体平行。津浦线是华北通向华东地区的主要干线,其在滕州不远处的徐州又与陇海线交会,成为到西部的通路,“这片地方就是一个交汇点”。
北辛先民,给陶鼎加上盖
滕州的史前文化发展脉络清晰,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在这里都有代表性的遗址。滕州博物馆副馆长潘晓庆向记者介绍说,先民在这里定居,从事农耕、采集、渔猎活动,留下大量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构成了今天滕州博物馆丰富的馆藏。
这里有一件带盖鼎的“老祖宗”,北辛文化的陶盖鼎,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盖鼎。
北辛盖鼎。
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沿滕州的薛河两岸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地采集到的陶片风格与大汶口文化不同,推测年代要更早,于是以北辛遗址来命名这个文化,年代定为公元前5300年至公元前4400年。
这件陶盖鼎是夹砂黄褐陶质地,“陶泥中掺入了细砂或碎蚌壳,这样可以增强陶器强度,更加耐热。”潘晓庆介绍。它的三支长腿稳稳支撑住腹部微鼓的鼎身,鼎身、鼎盖有几道“大手笔”的泥条纹。细看鼎口,密布着一圈锯齿状的窄堆纹,还安上了四个对称的盲鼻。
鼎独自发展了若干年,这一刻终于等来了盖。“北辛盖鼎底部有点下垂,这样蒸煮时受火的面积更大,它的脚又高,火苗最高温的外焰能够着它。顶上有个盖子,这样热量不容易挥发,蒸煮过程能很快完成。”张桑说,这可是一场重大革命。而周身的条纹不完全是装饰——手制陶器是用泥条盘筑,表面会留下接缝,张桑告诉我们,工匠们一定是发现用缠绳工具滚压,既能掩盖接缝,又能让器壁更致密,比单纯抹平更高效;而且,鼎作为炊具要耐火烧,绳纹形成的凹凸纹理就像散热片,能分散热应力,防止开裂。
人面纹玉饰、西周玉夔龙与石编磬
滕州博物馆有跨时漫长、令人惊叹的玉器收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玉璇玑,西周时期的玉鱼玉鹰玉雁……1976年岗上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人面纹玉饰,是一个方寸大小的弧边方形。这件薄薄的灰褐色玉石上,以阴线刻出一张人脸,橄榄形的大眼眶里,刻了一条横线作目,三角形状的大鼻子下面有一短横线作口,背面还有个可供佩系的穿孔。潘晓庆介绍,它应是表达祖先崇拜或用于祭祀通灵的礼器。
大汶口文化人面纹玉饰。
还有一件1979年庄里西村征集的西周玉夔龙,看上去像是一条马上要跳脱的鱼。它的两边有三五个短翅,且倾斜方向相反,呈现出强烈的动感。两面都刻有两条双钩交尾的夔龙。潘晓庆让我们仔细看这刻痕,竟是双线的:“这是西周比较流行的‘双钩技法’,会显得图案更有立体感。”一番雕琢下,温润的青白玉更显精致灵动。另外,玉夔龙两端的凸脊都有打孔。它扁薄小巧的器型也体现出,从西周开始,玉器逐渐从贵族专属的大型礼器如玉琮玉璧,慢慢转向为日常佩戴的小型饰品。
西周玉夔龙。
庄里西贵族墓地1978年还曾出土一套十三枚的石编磬,如今在滕州博物馆一楼陈列,钝角形的大石块看起来质地细腻,灰白色如新。和编钟一样,编磬也是形制相同、大小递减、悬挂起来的打击乐器。滕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刘慧告诉我们,这套石灰岩磨制的编磬虽有两枚毁损,但仍可以演奏,她请我们留意一下展厅的背景音乐:“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来我们这里收录了这套石编磬的声音,带回去又加入其他乐器,合成了《师襄弄磬》《幽兰》等作品。”我们听到的,正是再次敲响的三千年前的礼乐之音。
周公东征后的海岱地区
考古学家推测,商代中期开始,山东大部分地区就在商人统治之下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方辉介绍,今天位于滕州薛河流域的前掌大聚落群,就是商人东扩时的聚落:“前掌大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都是典型的商文化风格,彩绘陶则消失了,彩绘陶是本地岳石文化的器物。”
周灭商后,周公东征,实施分封制,海岱地区的政治生态被重塑。如鲁北地区,晚商的旧中心消失,新中心兴起。但鲁南的滕地有所不同,出现了新的中心聚落庄里西,而三十公里外的旧中心前掌大也还在。前掌大是目前海岱地区所知唯一一处从商代晚期延续至西周早中期的贵族乃至王室墓地,学者认为,它是妊姓薛国的遗存。
西周时期青铜车马器。
1982年3月,庄里西墓葬出土鼎、簋、鬲、壶等六件青铜器。其中青铜鼎的器型颇为奇特,不同于常见的棱角分明的方鼎,它是圆角方形,介于方圆之间;顶盖上安着四个卷龙状小钮;腹部的四组饕餮纹和突出的双目,更显肃穆。如张桑所说,“体量不大,可是熠熠生辉”。且鼎盖及鼎身内部分别铸有内容完全相同的铭文“滕侯作宝尊彝”两行六字,是十分罕见的“对铭器”。我们也在滕州博物馆里见到了滕侯簋,簋上有铭文“滕侯作滕公宝尊彝”。这些滕铭青铜器表明,此处就是滕国公的墓地。
西周青铜器。左右两只为簋,中为鬲,均庄里西村出土。
“滕薛争长”与小国生存之道
滕地的薛国,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王学典告诉我们,薛国的祖先是传说中会造车的奚仲,他被夏禹封在薛地,历夏商周三代,传64世,存在达1500年之久。战国时薛灭于齐,薛国成为孟尝君的封邑。当年孟尝君修的薛国故城城址现在还在,地表上仍矗立着高高低低的城墙,是迄今唯一保存在地面上的战国时期的古城墙。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在周朝建立之前,薛的女子嫁给了周王室。太妊是文王的母亲,她在整个周王朝都备受尊崇。成王与周公东征,被征伐的东方国族里都没有薛国,说明关系不一般。”方辉介绍,“薛和滕的关系还很有意思。他们到了鲁国,还要去打官司,看看谁是正宗。因为薛是夏代的车正,在山东的历史更悠久,滕是后封的。”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薛、滕这些小方国要在诸侯争霸之间求生存,如滕曾与附近另一小国邾国联姻。而更重要的是要依附身边的大国。《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薛和滕到鲁国朝见,为谁先行礼而起了争执,鲁隐公就派人去劝说,滕与鲁是同姓国(姬),薛是异姓国,以周会盟的时候还是同姓为先。后来,“滕薛争长”就被用来比喻争夺长次。
滕州博物馆展厅一角。
越王勾践灭吴后迁都琅琊,滕成为越的近邻。不久滕灭于越,后来趁着越国动荡得以复国。复国后的滕国,出了一个著名的贤君——滕文公。
滕文公在当世子时,就向孟子请教,做国君后,更是根据孟子的意见,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而政绩显著,成为“善国”,引得时人纷纷投奔。“这是思想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王学典说,当时小国林立,大国争雄,孔子、孟子都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接受他们的主张,只有滕文公,按照孔孟思想来治国。“《孟子》一共七章,滕文公就占了两章。这在后来读书人中影响也很大。因为宋代以来《孟子》就是标准的教科书,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读《孟子》,这就让历代读书人都印象深刻。”
虽然“滕小国”最终还是被宋所灭,但“滕国夹在几个强大的诸侯国之间,寻求治国安邦的能力,同时通过外交手段以小事大,在夹缝中存在700年,是非常不容易的”。王学典说。
面貌复杂的滕州
墨子的出生地一说在今滕州境内。滕州也深受墨家文化影响。不过,孔孟讲仁爱、亲亲,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墨子讲兼爱,重义重交情,看着矛盾。“孔孟也有差异,《论语》重仁,《孟子》仁义并重,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其实,从恰好处在孔孟之间的墨子身上,就能看出来。”王学典说,儒墨两家虽然打得不可开交,却共同塑造了滕州的精神文化风貌和价值偏好,滕州这个地方特别讲礼数、重义气:“齐国讲功利,鲁国讲仁爱,滕小国重义气,其实这不光是滕文化的特征,苏鲁豫皖交界的这个区域都格外重义,出了刘邦的丰沛二县离滕州很近。”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东进,和战国晚期楚文化北上,是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楚灭鲁以后,这些小国也都进入到楚的范围内,再向南一点,就是项羽和刘邦的老家,全是浩荡的楚风。”郑岩提示我们,“你看项羽被围,四面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歌》,也是楚歌。所以说这片地方有南方文化向北推进的痕迹,我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地区到汉代会出现画像石。画像石其实是用石头来模仿南方楚地漆木棺椁上的装饰。”
而在儒家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神仙学说、阴阳家也是山东诞育的文化传统。“泰山在五行中是东,属木,木主生。后来阴阳家就慢慢把它转换成死,顾炎武《日知录》及赵翼《陔余丛考》均有‘泰山治鬼’条。”郑岩介绍,道教与早期的阴阳家、神仙学说筋骨相连,这里也是早期道教的一个区域,陈寅恪最早研究了五斗米道跟滨海地区的关系。佛教也很早在这里出现,可能与海上交通有关。“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离这一带不远,也挺非主流的;这里很多汉墓里都有葛兆光先生《屈服史》里说的那些男女阴阳合气的东西,都是非正统的。这套东西反映了民间的意识形态和人的欲望,在文化上非常复杂。”
2021年,滕州前毛堌村汉墓还发现了螺旋式的多棱柱,很像罗马或印度传来的风格,或也与海上交通有关。郑岩觉得这或可解释为,利用外来的风格,做一种比较叛逆的、跟儒家意识形态相对的东西,把墓葬营造成杂合了个人欲望的场所。
也是在前些年,张桑和考古工作者们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母祖山汉代采石场遗址,再次揭示晋冀鲁豫交界的这片区域,曾聚集大批石匠,服务于民间丧葬礼俗,达到相当发达的手工业水平。滕州也是能工巧匠之乡,鲁班故里就在古代小邾国,今滕州市境内。
傍晚记者离开博物馆时,归巢的鸟儿在绕着龙泉塔飞,龙泉广场上已经搭起了夜间用的舞台,人来人往,复述着滕地绵延不息的生命力。
原标题:《吾乡大藏|小国重器:滕地的绵延之道》
栏目主编:杨逸淇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纯一 孙彦扬 张伊辰
发布于:北京市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