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它不仅是汉字的起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
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899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中药材中发现了刻有“符号”的骨片,经过研究后,他推测这些是古代已失传的文字。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开始对甲骨文展开深入研究。
1928年秋至1937年夏,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了长达十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学家们不仅出土了近2.5万片甲骨,还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这些成果使得安阳的殷墟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借此,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得以系统地研究甲骨文,进一步了解商周历史,也彻底否定了上世纪初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信史始于西周的观点。
展开剩余72%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十五万片甲骨文被出土,其中的单字至少有四千五百个。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仍有约两千个甲骨字无法被准确辨识。
甲骨文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古代商周时期的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兽骨多是牛的肩胛骨。有人计算过,除了已出土的十五万余片甲骨和龟甲外,那些没有刻字的甲骨数量实际上更多。再加上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被毁坏的,或被当作中药龙骨吃掉的甲骨,以及尚未发掘的甲骨,商周两朝所使用的甲骨数量很可能超过百万片。
那么,商周时期的统治者是如何获得这么多龟甲和兽骨的呢?如果只使用兽骨,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毕竟一只牛或大型野兽的骨骼可以制作许多片用于占卜或记事的甲骨文。然而,实际情况是,制作甲骨文的材料中,龟甲的数量远远超过兽骨。这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么多的龟甲,商周王朝是从哪里获得的呢?
通过甲骨文中的记载,部分问题得到了答案。比如在一些记事性的甲骨刻辞中,提到龟甲的产地和数量,如“有来自南氏龟”和“雀入二百五十”。“南氏”指的是南方,“雀”则是古时对今天河南安阳以南地区的称呼。这表明,商周的属国已将龟甲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央。
现代考古学家已经通过分析,确认商王室的龟甲大多来自淮地(今安徽)和楚地(今江南)。虽然龟甲的来源主要是南方,但其他地区也有不少进贡或征取的记录。甚至,甲骨文中记载了西方国家也曾进贡乌龟,但具体来源地尚未明确。
在《逸周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正西,昆仑、狗国……漆齿,请令以丹青……龙角、神龟为献。”这段文字表明,西方的诸侯必须进贡龙角和神龟。而《史记》中的记载也提到,庐江郡每年向京城进贡大龟,用于占卜之用。
经过研究,现存的甲骨文龟甲中,最大的一片竟然长44厘米,宽约35厘米,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巨龟”。中国本土的龟类很少有如此大的体型,而甲骨文中出土的龟甲中,超过30厘米的并不鲜见,这说明用于刻甲骨文的龟甲,部分来自商周王朝辖区之外的地区。
2000年代初,科学家对殷墟出土的龟甲进行鉴定,发现其中有些龟甲来源于马来闭壳龟,这种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热带地区,尤其是泰国和马来西亚。虽然广东和广西也有少量分布,但现在已经成为濒危物种。这一发现令人大吃一惊,因为商朝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根本没有扩展到长江以南。那么,这些东南亚地区的龟是如何流入中原的呢?
专家推测,商人可能通过商业贸易获得了这些龟。商朝的先祖王亥常通过牛车与其他部落进行物资交换,随着商朝经济的繁荣,商人们往南方贩卖商品也不无可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殷墟出土的马来闭壳龟甲,竟然来源于远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半岛。
这一发现已经得到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同。如今,去殷墟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常常能听到导游讲述这一令人惊讶的事实。它让我们惊叹于商朝时期就已有了如此发达的航海业,与东南亚地区频繁的商业往来。
这也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商周时期的中国人是否有可能通过航海到达美洲,尽管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证据表明印第安人的祖先远早于商朝便已到达美洲,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正不断重新审视古人类的智慧与能力。
发布于:天津市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